【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热卖云产品特惠抢购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在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中,黄河流域至少有三千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但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如何治理黄河都是历朝历代的重大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下游地区已经因长期的泥沙淤积而形成“地上河”。黄河治理重在治沙,而随着一代代治黄人的努力,治理黄河也取得重大成就。

根据数据统计,2022年黄河输沙入海达32.5亿吨,黄河下游地区河道深度加深3.1米。

黄河要告别“地上河”了吗?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成就?

困扰中国千年的黄河问题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在其广袤的流域范围内,分布着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华北平原等地理分区。

黄河流域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分布于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有着深厚且肥沃的土壤。再加上较为适宜的气候,使这里繁衍出了灿烂的文明。

但是另一方面,黄河也是全世界公认治理最难的河流之一,给人们带来繁衍乐土之余,也多次造成深重的灾难。

根据史书考证,黄河曾经数次大幅度改变河道,而每次改变河道都会给沿岸人们造成灭顶之灾,这在中国所有河流之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据统计,从先秦到建国前的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中,黄河决口超过1500次,大的改道有26次,黄河流域平均每三年就有两次决口,平均一百年发生一次大改道。

黄河改道是围绕着黄河下游地区最大的灾难,滔滔河水顷刻间奔涌而下,使流域内大片农田被毁,甚至一度使天津地区受灾,影响范围有十几平方公里。

近代1855年时,黄河在连年决口之后发生铜瓦厢大改道,直接由夺淮入海改为由利津入海。

原有的水利设施被严重毁坏,水旱灾害直接威胁河南、山东、江苏、河北等地百姓的正常生活。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黄河,并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黄河的认知,各种治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可两千多年来,黄河屡次治理依然屡次决口的现象并未断绝。

不仅如此,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重,每年都会有巨量的泥沙流入河道之中,并在下游平原地区逐渐沉积下来,这样就造成了河道的整体抬升。

到了民国时期,黄河下游地区已经泥沙沉积严重,导致黄河水位不断提高。而为了防止黄河决堤,人们只能将黄河堤坝加高加固。

与此同时,黄河水裹挟着泥沙继续沉积,河水水位继续抬高,人们再次加固加高堤坝,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长此以往,黄河下游沿岸城市的堤坝越来越高,河水底部的高度甚至已经超过地面高度,“地上河”问题愈发严重。

八朝古都开封,在近代时就已经形成“地上河”,河床底部甚至比大堤外侧地面还要高7米有余。

防治水灾,治理黄河是国家大事,也是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的重要条件。

但是清末民国以来,国家经济凋敝、政治腐败再加上连年战乱,使政府无心无力巩固黄河大堤,而是依靠群众自发修葺。

同时这一时期国家人口也在大量增加,为了扩大生存空间,普通群众更是与水争地,大大增加了排洪泄洪的阻碍。

1938年,为了阻止日寇西进,蒋介石直接下令炸毁河南中牟赵口和郑州花园口的黄河大堤。本就成为“悬河”的黄河经此一炸,顿时一泄千里。

据统计,这次黄河决口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共60个县,黄河夺淮夺江入海,酿成了迄今为止最后一次黄河大改道,上百万百姓惨遭灾祸。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黄河流域地区的不断解放,治理黄河的任务最终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

事实上早在解放战争初期,1946年2月晋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就已经成立,这是共产党领导并成立的第一个黄河治理机构。

然而当时毕竟是战争时期,党的工作重点依然是在夺取全国胜利上,再加上晋冀鲁豫地区并未完全解放,故而这一阶段的黄河治理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

1949年6月,黄河源流基本上已经完全解放,新中国即将成立。

此时中央决定,成立一个负责华北、华东、中原三大地区黄河治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后来命名为黄河水利委员会

从此之后,新中国就开始了治理黄河的伟大征程。

建国初期,治理黄河的重点在于防洪而非治沙。以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防止黄河再次决堤,保证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才是最重要的。

基于“依靠人民,保证不决口、不改道,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黄河水利委员会针对黄河流域洪涝多发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

在五十年代初期,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黄河大堤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加固。

不过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在地势平缓的平原地区,存在着大量民众自发修建的民埝。

这些民埝的存在,对汛期排洪有着严重的阻碍,故而民埝也在同步废除中。

水利部长傅作义等参加三门峡工程开工典礼

三门峡大坝建设

与此同时,要想调节汛期和旱季的水量,一座或几座大型的水库是必须的。

1954年,黄河规划委员会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其中就确定了要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流域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

1957年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了使用,虽然黄河含沙量太大导致水库内泥沙淤积严重,但对于防范洪灾和凌汛的作用却是立竿见影。

当黄河洪水灾害基本得到控制后,国家才转过头来治沙。

建国初期,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已经非常严重,仅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面积就达到58万平方公里。

黄河河床逐年抬高,原因就在于泥沙不断淤积,而泥沙淤积的根源却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所以治沙工作在一开始,就是以“源头治理”为总方针,即对水土流失采取一些措施。

1955年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中,就把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列为重要工作内容。

在黄河沿岸,国家倾注大量人力物力植树造林,巩固土壤,并逐步向整个黄土高原推广。

到了1957年,甘肃、山西等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就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这一阶段,虽然在源头上我国已经基本控制了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总量,但这却并不能真正改变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困境。

在探索如何改善黄河水沙关系的道路上,几代治黄人接力探索,最早时采用的是人工挖沙,即在“地上河”现象严重的河段进行挖沙作业,

而得到的沙子则直接用于建筑上。

此举看似一举两得,但是也不能彻底改变问题。

一方面是挖沙船运力有限,黄河沉积作用又明显,另一方面则是该办法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对黄河生态破坏也大。

长达五千多公里的黄河之上,自然不可能只有一座水利枢纽。

在三门峡建成之后,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小浪底等重要水利枢纽纷纷开始建设并相继顺利投入使用,这些水利枢纽多分布于黄河中上游。

而在长期运营和对黄河治沙的探索中,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专家们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不同的治沙之路。

调水调沙冲刷法成效显著

早在明末清初时,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就曾提出过“束水攻沙”的概念。

即在部分水域修建拦河坝,随后再将积蓄的河水集中排泄,以增加下游的径流和流速,从而将沉积在河床底部的泥沙都带走。

这是一个在理论上十分可行的办法。黄河下游之所以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地势低缓,水流也比较平缓,给泥沙沉积创造了条件。

但这个办法在古代几乎是无法得到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限制于当时无法建设大型的水利枢纽,以水攻沙的效果自然也就十分有限。

建国后,中国水利专家也早就知道这种办法,但是即便兴建了三门峡水库,其泄洪时产生的调沙作用也非常有限。

直到黄河上游如小浪底、万家寨等诸多水利枢纽修建完成,黄河大规模调水调沙作业才有了现实的可行性。

1985年,中国水利专家王华云提出针对黄河治理的“拦、用、调、排”四字方略,其中的“调”,指的就是调水调沙。

调水调沙在目前的概念中,是指在黄河汛期时,从上游水电站开始蓄洪,然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向下游逐级泄洪,由此人为的制造洪峰,增大下游平原地区的径流量。

同时将大量沉积于河床底部的泥沙带走,最终排入海中。

不过即便以当时的条件,调水调沙也只是在理论上能够实现而已。

真正的调水调沙有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技术难点,就是上游蓄洪区的蓄水量以及下游水利枢纽的接力配合。

如果蓄洪量不够,则到了下游也无法形成有效的调沙洪峰。反观如果蓄洪量过大,则有可能给下游地区造成一定的水患,所以这个度一定要经过精密计算。

同时下游水利枢纽的接力配合也非常重要,调水调沙的精髓就在于上中游的诸多水利枢纽能够实现密切配合。

等上游洪峰抵达下游水利枢纽时,要保证下游水利枢纽能够刚好达到指定蓄水量并且连同上游洪峰一并排放,而后在下游的水利枢纽也同样操作,才能够达到理想的调沙效果。

简而言之,调水调沙的关键点就在于如何科学调度。

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点,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专家们开始日以继夜的不断计算和尝试,为此甚至付出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

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成果,中国科技领域也在不断突破,数字化技术的成熟让调水调沙的可行性又增强了几分。

200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的“三条黄河”体系。

这不仅标志着黄河综合治理的一大进步,更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黄河的一切数据输入计算机,用于精确模拟黄河各段的水量和含沙量控制。

有了这项方略的支持,中国开始了覆盖黄河中下游的调水调沙工作。

2002年7月,黄河小浪底水库单库调水调沙开始,总共历时11天,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此后,调水调沙成为中国治理黄河的重要手段,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经过9次调水调沙之后,下游主河道得到了全线冲刷,累计冲刷掉的总沙量达到3.56亿吨。

到了2009年,黄河主河道平均深度增加1.5米,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1米。

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威胁得到了基本的控制,但是目前的治黄形势依然不能盲目乐观,黄河的综合治理仍需要长期坚持。

黄河综合治理仍需坚持

黄河的治理依然是中国各项工作的重点之一,而坚持黄河综合治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在漫长的探索与实践之中,中国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源头治理、科学治理是治理黄河的宝贵经验。

现阶段黄河下游“地上河”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扭转。

毕竟在过去上千年的历史上,黄河下游已经沉积了大量泥沙,但在调水调沙工作顺利开展之下,“地上河”的问题必将得到最终的解决。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保护,守护黄河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古人云“黄河清,圣人出”,黄河无恙则天下平安。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内容分享:
【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Top